快訊/台灣爆「伊科病毒」!3個月奪2嬰命「一症狀快就醫」
新手爸媽們千萬要注意,根據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國內已出現2例腸病毒死亡病例,均為感染伊科病毒的新生兒,引發醫界高度關注。
根據《TVBS新聞網》報導,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提醒,伊科病毒的特殊之處在於其感染徵兆並不容易辨識,但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,尤其是未滿3個月的寶寶,卻具有極高的致命風險。
最新一例死亡病例發生在3月中旬,一名北部未滿月齡的男嬰,在短短一週內相繼出現肝炎及敗血症徵狀,最終不幸離世。疾管署統計,今年已累計3例重症個案,均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,其中2例導致死亡。
而對於伊科病毒和一般腸病毒最大的不同,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,一般腸病毒的重症高風險族群主要為5歲以下幼兒,常見症狀包括泡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,若惡化則可能引發腦炎、心肌炎或肢體麻痺。而伊科病毒則主要影響新生兒,初期症狀為發燒、活力減退、喝奶量下降,嚴重時可能導致肝炎、腦炎、心肌炎、新生兒敗血症及多重器官衰竭,其中3個月以下的嬰兒風險最高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根據台大醫院2021年的研究發現,國內育齡婦女體內普遍缺乏伊科病毒抗體,這意味著無法透過母體提供足夠保護力給新生兒,使得嬰兒特別容易遭受感染。
伊科病毒的棘手之處在於其症狀表現。成人或較大孩童感染後,往往僅出現輕微發燒、咳嗽或起疹等類感冒症狀。然而,對於嬰幼兒而言,初期雖只有發燒、精神食慾不佳等症狀,但可能迅速惡化,引發急性肝炎、腦炎或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。
從歷史數據來看,自2012年起,國內伊科病毒感染案例中,高達六成是發生在未滿1個月大的嬰兒身上,整體而言,1歲以下幼兒更占了八成比例。
專家建議,預防伊科病毒感染的關鍵在於避免親密接觸傳播。孕婦和新生兒應盡量避免接觸有病徵的親友,特別是家中的年長手足。同時,醫療院所和產後護理機構也須加強感染管控措施,防止病毒擴散。
來源:TVB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