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人若大方,必折福」:對這幾種親人太大方,會害了你
我們總是說:「親人幫親人,親人不幫愁煞人。」
當外面風雨很大的時候,外面的人大概率靠不住,只能指望親人。
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了,凡事「過猶不及」。
有句俗語:「人若大方,必折福。」
把屬於自己的一切,都無條件給了親人,變相地說,就是把自己的福氣,也送出去了,還得不到回報。
把握大方的尺度,看對方的情況,決定是否大方,真的很重要。
01
對「伸手」的兄妹:幫得了一時,幫不了一世。
有沒有遇到乞丐,一直伸手,喊你:「打發一點吧。」
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:一個可憐的人,沒有回家的路費。你昨天給他幾十塊,結果今天又遇到他。
毫無疑問,你肯定會討厭「職業乞丐」。
但是你會討厭「一直伸手的兄妹」嗎?因為人情緣故,你往往是不好意思拒絕的。
如果你混得很好,開工廠、公司,而兄妹都很糟糕。那麼你大概會給他們安排一份工作,給他們一份工資。但是他們到了你的公司,藉助親人身份,會索要更高的工資。
最可怕的是,他們沒有學到技能,在公司里沒有起到作用。
特別是一些對文化水平要求高的崗位,兄妹壓根勝任不了。
如果你錢多,隔三差五接濟,或者借錢給兄妹。本以為他們會準時還錢,但是他們卻一直拖著。
他們的潛意識裡,是這樣的:你有那麼多錢,給我們花一點,也是應該的。
如果你逼著兄弟姐妹學技術,他們會認為你在做缺德的事情。真的,你的耽誤他們打麻將了,太不識趣。
當你把兄妹和職業乞丐當成一類人的時候,內心是很痛苦的。
兄弟姐妹關係,和父母子女的關係不同。你並沒有義務,對他們很好,承擔他們的生活開支,婚姻安排等。
扶弟魔之類的事情,在社會上,是被瞧不起的。
成年之後,大家就各自奮鬥,交往也要有規則,借錢是借錢,送禮是送禮,打工是打工,別混為一談。
那些伸手要的人,就不要理會了。你是沒有辦法讓他們站起來的。
眼睜睜看他們窮,你做一個冷漠的人,起碼是保護了自己。
02
對「厭學」的兒女:送得了一程,送不到終點。
很多父母,對兒女是這樣做的:「扶上馬,送一程。」
兒女小時候,父母安排去上學,學習特長等。兒女要玩具,好衣服,統統安排。
當兒女不願意讀書的時候,父母苦口婆心。實在不行,就想辦法給他們謀一份工作。比方說,買車,給兒女開網約車;開商店,讓兒女不費工夫就做老闆。
兒女二十多歲,已經成年了,父母也是不放心,要幫他們找對象,準備結婚的房子車子。
兒女結婚之後,父母還是不放心,給他們帶娃,承擔生活費等。
父母愛,如流水一樣多,令人感動。
但是父母的愛,終究有一天會斷流,進入枯竭的年齡。
父母走不動了,還拿什麼愛兒女呢?父母過世了,父母的愛自然消失。
送兒女一程,是真愛,但是送一輩子,肯定是異想天開,是愚昧。
有一個叫楊鎖的男人,八零后。他被大家稱為「最懶的人」。
從小到大,他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。
父親過世之後,母親含辛茹苦地養家,仍舊沒有逼著他去勞動。
不可思議的是,他可以躺下來吃吃喝喝,上廁所都懶得去,就在房間里處理。
母親過世后,他生存的能力都沒有,中年夭折。
《三字經》里說:「養不教,父之過。」
那些不讀書,也不學技能,連做飯、洗衣服之類的家務也學,這是留下一個巨大的隱患。
父母的愛,太大方,就是溺愛,就是在培養敗家子。
真愛是帶著薄情的,會逼著兒女獨立,學到謀生手段。
03
對「短見」的父母:管得了三餐,管不了所有。
百善孝為先。我們都把孝道當成幸福。
可是有的父母,真的不值得孝順。他們往往是短見的,得過且過,未來看不到陽光。
父母中年的時候,就勉強維持生計。兒女成年之後,就開始討要生活費。
當父母到了六十歲之後,就完全不幹活了,什麼都靠兒女。
做兒女的,給了父母吃喝,住的地方,卻沒有辦法給父母所有。一方面是兒女自己要生活,無法完全承擔父母的生活開銷;一方面是兒女可能失業,一點收入也沒有。
很多中年人,在孝順上,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現實情況說明,養老靠兒女,但從來不是賴上兒女。在有幾個兒女的情況下,不能賴上那個最老實的。
還有自己的心態,兒女是愛莫能助的,只能自己調整;身體狀況,兒女沒有辦法把握,老人自己掂量。
聰明的父母,一定會想辦法退休,起碼會給自己一份存款,一些晚年謀生的手段。
就是農村的老父母,也會管好一畝三分地,減少生活開支,也給自己兩間老房子。擺正心態,靠自己,兒女孝順是另外的福氣。
04
親人關係再好,也請收起你的大方。
《走到人生邊上》中寫道:「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,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;你稍有才德品貌,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;你大度退讓,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。」
你的大方,換不來一句謝謝,無法促進一個人的成長,那就算了。
對兄妹,借急不借窮。
對孩子,授漁不授魚。
對父母,贍養不包養。
一輩子,我們也僅僅可以做到問心無愧,無法做到每個人都滿意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