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狀腺早期不是脖子粗大!醫生強調「出現這4異常」:趕快就醫
甲狀腺,這個安靜地待在脖子前方,形狀像蝴蝶的小小腺體,在人體裡那可是個 「隱形的大管家」。它個頭不大,平時也不咋引人注意,可卻掌管著全身代謝、能量轉換、體溫調節,甚至連情緒波動都歸它管。要是把人體比作一輛高級轎車,甲狀腺就像是發動機的調速器,平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,但一旦它出了毛病,車子跑起來就各種卡頓,油耗飆升,甚至動不動就拋錨。
讓人揪心的是,好多人等到脖子都開始鼓包了,才驚覺甲狀腺這個 「小管家」 早就出問題了,其實啊,這時候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。很多人都有個誤區,總覺得甲狀腺出問題,最先表現出來的肯定是外形變化,就像哪天照鏡子,突然發現脖子變粗了,像多了個顯眼的 「大圍脖」,這才想著去內分泌科看看。實際上,在甲狀腺疾病剛開始發展的時候,它可狡猾著呢,悄悄地把 「黑手」 伸向其他身體系統,從情緒、皮膚、體重,再到腸道功能,一點一點改變身體的正常節奏,就好比樂隊裡有個鼓手敲錯了節拍,可其他人一開始都沒察覺到。
情緒 「失控」 的背後
最先容易被大夥忽視的異常信號,就是情緒莫名其妙地像坐了過山車。生活裡沒發生什麼大事,也沒跟人起衝突,可就是莫名地煩躁、愛發脾氣,焦慮感也爆棚,就好像心裡藏著個隨時會爆發的小火山。這種情緒上的大起大落,可不是因為心態不好,很可能是甲狀腺激素在身體裡搗亂。甲狀腺激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直接影響,它能調節神經遞質的活性,像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還有 5 - 羥色胺這些,它們可都是維持情緒穩定和控制行為反應的 「小能手」。要是甲狀腺功能亢進,激素水平升高,神經遞質就像被點燃的鞭炮,噼裡啪啦地異常活躍起來。
這時候,人就會變得焦躁不安,注意力也沒法集中,晚上睡覺也不踏實。反過來,要是甲狀腺功能減退,神經傳導就像被放慢了速度,人就容易情緒低落,反應也變得遲鈍,甚至還會有抑鬱傾向。據研究,抑鬱症患者裡,甲狀腺出現異常的比例高達 15%,是健康人群的 3 到 4 倍,這就提醒我們,要是無緣無故地情緒不好,可得想想是不是甲狀腺這個 「小傢伙」 在搗鬼。
皮膚髮出的 「求救信號」
第二個不太典型的預警信號,藏在皮膚的變化裡。甲狀腺激素不僅影響著身體的新陳代謝,還直接把控著皮膚細胞更新換代的速度。一旦激素失調,皮膚就像被切斷了水電供應的房子,變得不再聽話。在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早期,不少人會發現自己的皮膚變得乾燥粗糙,洗完澡后,皮膚就像撒了一層麵粉,特別是小腿前面、手肘和膝蓋這些地方,特別明顯,就算塗再多的乳液也不管用。還有些人開始大把大把地脫髮,連眉毛中間那三分之一都變得稀稀拉拉的,有的人指甲也開始變得脆弱易斷。
而要是甲狀腺功能亢進,皮膚就會變得油光滿面,摸上去熱乎乎的,還特別愛出汗,有的人手掌還會泛紅,甚至莫名其妙地長出濕疹,或者出現色素沉著。這些皮膚問題可不是簡單的皮膚過敏,其實是全身代謝紊亂在皮膚上的外在表現。有時候,皮膚科醫生就像是 「內分泌偵探」,看到這些症狀,第一反應可不是覺得護膚品用錯了,而是懷疑內分泌出了問題。
腸道節奏的 「異常變奏」
再來說說腸道,可別小瞧了上廁所這件事,排便的頻率和大便的形態變化,常常是甲狀腺異常最早的 「泄密者」。當甲狀腺功能減退時,腸道蠕動就像蝸牛爬行一樣慢下來,排便變得困難,大便乾結,便秘成了家常便飯,有的人甚至好幾天才上一次廁所。而要是甲狀腺功能亢進,腸道就像被裝上了小馬達,變得過於活躍,排便頻繁,大便稀軟,一天要跑好幾趟廁所,還總感覺沒排乾淨。好多人都以為是腸胃出了毛病,於是各種調理腸道,可便秘還是照舊,拉稀也沒見好,到最後才發現,原來是甲狀腺激素代謝出了問題。哈佛醫學院針對腸道疾病患者做過一項研究,結果顯示,在那些被診斷為慢性便秘或者功能性腹瀉的人群裡,差不多有 12% 的人最後確診是甲狀腺功能異常。這就說明,腸道突然 「鬧脾氣」,有時候真的是甲狀腺在背後搞鬼。
體溫調節的 「失靈警報」
甲狀腺激素在調節體溫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它就像人體的 「恆溫器」。通過提高基礎代謝率,讓身體釋放能量,從而保持體溫穩定。一旦甲狀腺功能出現異常,這個 「恆溫器」 就會失靈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人,就像個怕冷的 「小可憐」,春天都來了,別人都開始穿薄外套了,他們還裹著厚厚的棉衣,穿著秋褲,別人熱得出汗,他們卻凍得直打哆嗦。而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呢,則像是個發熱的 「小火爐」,一年四季都覺得熱,動不動就大汗淋漓,哪怕對著空調出風口直吹,還是滿臉通紅,汗流不止。
這種對體溫感知的變化可不是錯覺,而是細胞層面的能量釋放模式被打亂了。美國內分泌學會的數據顯示,超過 60% 的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,都有明顯的體溫調節障礙,而且很多都是因為長期忽視才發現的。更有意思的是,有些人晚上睡覺出汗特別厲害,醒來枕頭都濕透了,還以為是在 「排毒養顏」,殊不知這可能是身體代謝系統在深夜發出的緊急警報。
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但又非常關鍵的醫學觀點:甲狀腺問題的早期預警,其實和微循環功能有著緊密聯繫。微循環通過毛細血管壁的濾過和重吸收,讓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營養物質、氣體還有代謝產物能夠順利交換。甲狀腺激素通過下丘腦 - 垂體 - 甲狀腺軸,整合神經 - 體液調節網路,精準地調控著血管動力學參數。要是甲狀腺激素過多,血管就會明顯擴張,皮膚變得通紅,心跳也會加快,微循環就像過載的機器,超負荷運轉;要是甲狀腺激素不足,血管就會收縮,皮膚變得冰涼,四肢還會發麻,微循環也跟著變慢變差。所以,平時多留意一下四肢末端是不是經常冰涼,指甲是不是蒼白沒有血色,腳趾頭是不是容易發麻,這也算是一種簡單的 「甲狀腺健康自測法」。
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甲狀腺早期問題還有一個特別隱蔽卻越來越受關注的信號,那就是基礎代謝率出現非生理性的波動。簡單來講,就是有些人明明沒多吃什麼東西,體重卻在短時間內莫名其妙地增加或者減少。一開始還以為是體重秤壞了,其實是身體裡負責處理熱量的 「小機關」 出了問題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時候,新陳代謝就像老牛拉車一樣慢,吃進去一點東西,熱量就全堆積在身體裡,導致脂肪越來越多,體重蹭蹭往上漲,就算拚命運動也沒什麼效果。而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時候則相反,哪怕一頓飯吃很多,體重還是像坐滑梯一樣往下掉,身體裡的脂肪和蛋白質被快速分解,肌肉也開始萎縮,免疫力跟著下降。
很多人總羨慕那些 「怎麼吃都不胖」 的人,其實他們可能不是運氣好,而是甲狀腺功能過於活躍了。所以說,體重變化其實是內分泌系統的一個重要警報器。要是在一兩個月的時間裡,體重變化超過了 5%,而且又沒辦法用飲食或者運動來解釋,那最好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。畢竟,節食也瘦不下來,吃很多也長不胖,這兩種情況要是同時出現在身邊,說不定不是生活方式的差異,而是甲狀腺在背後悄悄操控著呢。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